家庭模式《親密月刊越陳越香》系列分享

by 江 哲維
─越陳越香》系列分享
分享人:陳姿伶
2015/05/27

  親密月刊第八期,姜涵老師的《親密對話》中提到:

  在老師製作、主持多年的廣播節目「親密大對決」中,有七成的聽友在對話中反應出:「相信眼睛、相信感覺,世俗判斷」的「慣性」。當這種「慣性」呈現在生活事務中,第一個接觸到這種慣性的人,多數是家人;家人承受我們與日俱增的慣性,自然會對「持續慣性」有相當的感觸與看法。

  我們假設,這種慣性的延續是對「家」造成所謂的不合、不了解、不接受、不諒解的因素,然後我們還對自己的慣性不自覺,並且更進一步的認定自己是藉著「忍耐、犧牲」來成全「家」。

  從姜涵老師的分享,我對應到自己帶學員時所遇到的案例:父母為了讓孩子多些時間好好念書,就跟孩子說:「你只要專心念書就好了,其他的事情不用做。」結果,父母白天工作,回來要繼續處理家事;孩子就只專注念書。時間一久,成為家庭的相處模式。

  這個家庭模式造成的結果是──孩子對於自己是家中成員的認同感不深,進而也較難體會父母的辛苦與壓力。父母白天工作,晚上回來要繼續做家事,體力負荷重,心中的壓力也大,內心其實會渴望孩子能理解自己的辛苦、看懂對家庭的付出,當這樣的需求為能收到時,心中不自覺會出現抱怨、忍耐、犧牲的聲音。

  對一個希望擁抱幸福的家庭來說,這不是好的狀態。家庭成員應是彼此合作、體諒,互相支持,一起為這個家努力付出,攜手往幸福前進。

11071443_1655657694667033_8564503900997885580_o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