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腦教養》嘉賓心得分享─育兒路上的【全腦優勢】

by 江 哲維

From OpenClipartVectors

  姜涵老師10月份在北京啟行基金會舉辦「全腦教養──觀念篇」講座。現場有許多媽媽參與,講座過後大家的回饋非常熱烈,都覺得收穫滿滿!其中有一位嘉賓──簡素,將參與過後的體會心得寫下分享在她的朋友圈中,從她的分享中,我們看見姜涵老師所教導的「全腦優勢」觀念對於教養的重要性,姜涵老師的演講更是開啟她對於教養孩子的新視野!

  在此與大家分享簡素的心得筆記!

  育兒路上的【全腦優勢】

  2015-10-25 Jane 簡素

  對於每個做母親的人,育兒是個永恆的話題。從養到育,每個階段都有其有待解决的問題,每個孩子都有TA獨特的個性,就像沒有一雙鞋子可以適合所有的脚一樣,人的獨特性與複雜性就决定了在養育的道路上需要家長的不斷探索與學習。

  記得初爲人母的前幾年,一頭扎進育兒的浩瀚海洋,被各種書籍、理論包圍,每種理論似乎都有些啓發,但又不能完全解答疑惑。最後發現孩子自有TA的時間表,尤其是幼兒階段,TA需要的更多是來自父母、家庭的愛與陪伴。

  當孩子度過了幼兒期,逐漸長大,尤其是當他有了自己的思想、受到朋友影響後,對於父母的挑戰也越來越大。親子關係方面如果還是依照幼兒期的思路,單憑愛與陪伴是遠不足够的。

  正當困惑之際,有幸在女友隆重的推薦及安排下,聽到了姜涵老師的【全腦優勢】講座,很多疑慮、矛盾突然清晰,豁然開朗。用女友的話講,“有關性格、情緒這樣的感性話題,通過【全腦優勢發展HBDI】這樣的理性分析工具,可以更直觀、有效地應用於生活和工作,對於理工科出身的我們更容易理解。而且不僅可以幫助我們改善親子關係,同時更使我們更清晰地認知自己、理解他人,對於改善夫妻關係、朋友關係、同事關係都大有裨益。”

  從女友介紹中得知,姜涵老師在臺灣從事電臺主持30餘年,曾獲三届臺灣“金鐘獎”。做母親後,她又開始重讀哲學,思考與子女相處的科學方法,是【全腦優勢發展工具HBDI】方面的專家。

  據姜老師介紹,美國自70年代起著力於左右腦功能的研究,【HBDI】是1980年由任職通用電氣的赫曼博士領導研發完成,發展出全球至今仍沿用的全腦模型(Whole Brain Thinking)。

  【HBDI全腦模型】將人類的思維偏好分爲A、B、C、D四個象限,即分析解决問題、組織執行計劃、和諧人際關係、自由創新整合四類,通過大家對一系列直觀問題的回答,得到每個象限的分數,以此來甄別每個人的性格偏好。

  A象限代表理智的我

  B象限代表安全的我

  C象限代表感覺的我

  D象限代表實驗的我

  作爲天生不同的人類,每個人的發展一定不會是均衡的,都有屬於自己較强的象限。只有當充分瞭解自己所處的象限,及別人所處的象限後,才明白,爲什麽有些人和我們想法完全不同,爲什麽有些人和我們一拍即合,爲什麽有些人想問題天馬行空、創意無窮,而有些人更願意脚踏實地、循序漸進。

  想像一下,讓大A象限注重理智思考的人與大C象限注重內心感受的人溝通,就像兩條平行綫,無法産生交集;讓大B象限注重安全計劃的人與大D象限注重自由實驗的人交流,像不像水與火,無法相容。

  我們發現原來生活、工作中的遇到的很多矛盾,正是由於大家所處象限不同而引發,這給我們帶來溝通上的困難。但同時我們也要感謝這不同,讓我們每人保有自己的特點。當我們把完全不同的人組合在一起,同時搭配各象限較均衡的人作團隊領導發揮溝通優勢時,奇蹟就會發生,團隊的力量一定大於個人。

  姜老師介紹說,某公司員工之間溝通,會先調閱對方的HBDI全腦測評圖,通過互相瞭解來達到有效溝通。

  對於不同象限的我們,無所謂孰優孰劣,只是需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模式。在工作中,需要找到自己適合的方向、行業、崗位;在家庭中,需要瞭解自己的C象限(溫暖與愛)是否需要提高;在學習中,需要依照自己的象限特點使用相應的學習方法、策略;在育兒中,需要瞭解孩子的象限,並給予適當引導(12歲前,12歲後孩子更多受到同伴影響),使TA的優勢突出,逐步改善弱項。

  當我們瞭解孩子所處的階段、環境,瞭解孩子本身,同時清晰地瞭解自己後,才能有效地和孩子溝通,建立和諧親子關係。

  感謝姜涵老師兩個小時的講座,收穫滿滿。原來育兒的道路上,真是學無止境。想起朋友的一句調侃,“養孩子就是個無底洞”。正是這無底洞將我們引入另一片廣闊天地,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隨孩子一同成長,重新認識自己,甚至重塑自己。要感謝孩子,是他們讓我們成爲更好的自己。

  最後我想引用姜老師的結語送給身爲父母的我們:

  “身爲父母,我們不一定要是全腦,但要有對全腦思維的認知與運用。在孩子12歲前,我們的首要任務是建立孩子的核心價值觀。”

  竟然翻出了家裏的一本舊書,《全腦優勢》,以前讀過,沒留下深刻印象,但聽了姜老師超具感染力的講座,才使這套理論真實地走入我的生活。這進一步印證了,對於不同象限的人,需要不同的學習方法。找到適合孩子的學習方法,爲TA創造相應的學習環境,也是父母的重要任務。

圖片摘自 OpenClipartVectors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