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受惠到學習付出

by 江 哲維
《iBEING》系列分享
作者:詹采穎
2016/09/21

  上禮拜我們家一起南下去台中阿嬤家過中秋,也因為阿嬤家在台中,所以通常只有大節日,才會整個家族聚在一起。

  一到阿嬤家,小舅就叫我跟表姊去公園把阿嬤帶回來吃飯。走在路上,遠遠就看見阿嬤在涼亭和朋友們聊天,阿嬤的年紀是裡面最大的,加上阿嬤有輕微的老年失智症,所以聊天的過程她大多是用聽的,邊聽也邊笑得很開心。

  阿嬤看見我們來更開心了,我們也坐著陪阿嬤一起跟她的朋友聊天,阿嬤開始一一的介紹我跟表姊是她哪個女兒的小孩,其中就有一位阿姨感嘆的說到:「她們家很幸福,每次過節都滿滿的人,大家幫忙煮菜,現在還有孫子。哪像我們家,小孩年紀大了,幾乎都不回來了。妳看她現在多幸福,孫子還來公園帶她。」。

  記得幾年前,我曾覺得,即便有這麼多人聚在一起,但沒有真正的情感交流,只是形式的吃個飯或聚會,整件事就像是個空殼一樣,一點意義也沒有,因此當時心裡還有些排斥這樣的聚會。但慢慢長大,我開始理解我這份感受來自於哪,我始終把自己定位成被動接收情感的小孩,那份凝聚情感的方式從小就是如此,阿姨們各個都非常努力的在維繫這個家族的情感,每個阿姨都想盡辦法的付出和貢獻,也正因為我不斷地在學習,我更理解什麼樣的情感是更有分量的,什麼樣的互動是珍貴的,但當時我卻被動的期望,心裡甚至拿這樣理想的標準去評判家庭的聚會,而忽略了每個人為此付出的善意。

  長大了,當我變得更有能力時,我就應該是那個主動創造更多情感流動的人,我為我在乎的家庭努力的參與,去看見她們的付出,並且具體的回應她們這份善意,比方說最基本的,幫忙備料或幫忙洗整個家族的碗等……,從這過程中去參與阿姨們,去感受這一切,其實沒有想像中的容易。主動幫忙照顧下一代小孩,讓阿姨們或姐姐們能好好和其他人聊聊天,不用為小朋友的事操心,也藉此培養我和小朋友們的情感,以及從中看見她們的可愛和可貴。

  主動創造永遠比等待出現來的更有效率和更有意義,我也常給自己很多囉嗦的藉口和限制,但往往機會就在這種拉扯中錯過了,時間久了,捫心自問好像也沒有真的這麼在乎了,當初那份心意也就停留在想而已。

%e5%be%9e%e5%8f%97%e6%83%a0%e5%88%b0%e5%ad%b8%e7%bf%92%e4%bb%98%e5%87%ba-1

from:作者


  你對於這世界懷有熱情與好奇嗎?你是個求知慾旺盛的人?你希望自己能有所不同?你有感到困擾的事情,但不知該怎麼辦?

  iBEING是我們在一個臉書社團,本社團提供彼此交流的空間,也定時分享各類議題專文。

歡迎點擊下方圖示申請加入。

臉書連結

封面圖源自:作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