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人

by 江 哲維
《iBEING》系列分享
作者:李依珊
2018/08/22

  因為你是你所以我愛你。

  我的父親對於安全、防範有一定的標準。這是他對於工作的態度,放到開車、要出門時有哪些動作要做,都可以看到父親一貫的軌跡。

  有一次,白天是我最後一個從家裡出門,晚上和父母一起回家,父親一看落地窗沒有完全關緊,眼神凝重:你都沒有把別人的話聽進去,這種小事也做不好!

  我還是問了一句,為什麼要關緊,我因為預估我們不會離家太久,所以想留點地方通風。

  怕危險,安全上的考量…

  沒有學習愛以前,父母看我的神情與對我的批評,我看得很重,因為我很在乎他們。以天生重關係與個性善感的我,就會把父母的批評作為對我的否定,很自然地連結他們愛不愛我,以及我是誰的一部分依據。

  決意要考國考那一年,鼓起勇氣想請父母親支持我考國考,但兩個標準並不符合父親的標準:1. 國考很不容易,決心要考國考就不會把許多時間還耗在社團、學習其他事情上,而應該把所有時間都放在考試。2. 就父親的經驗而言,學習做人處事是用在生活中,而不必專門學習,最基本的飯碗要顧好,要自己承擔自己,而不是光想夢想不知道要先餵飽自己。

  母親則是以父親的意見為重,另外我想他要放手讓我自己去承擔自己。

  說老實話,因為我不是這麼在看待事情的,我需要的是相信與支持,當下我所接受到的是不信任與在內心產生強烈的批判與比較的心情。父母的對待,和我對於自己的認識,落差好大。我是上進的人,我也很善良,為什麼在人生重要的抉擇時刻,卻沒有你們的支持、鼓勵或者善意的溝通。

  沒有學習過愛以前,會完全以他們所說的話以及我所接收到的對待,作為他們愛與不愛的判斷依據。認知上當然知道他們是愛我的,可是實質上,那段期間我們之間的關係是匱乏的。

  父親是一位善於觀察,謹慎後動的人。我知道他的批評來自於對我的觀察。父親評判的依據,來自自身成長過程與社會經驗。他看的人多累積的經驗豐富,他用行為來判斷一個人,對方到底有沒有心、負不負責。口說無憑。這背後源自於,父親思考的方式是實事求是與實際的。以具體可見的行動判斷一個人。

  但,如果父親不在乎我,就不會觀察我,也不會對我有所批評。
  俊賢兄和我是不一樣的人,可是源頭是一樣的。

  我能考上國考大概是他最出乎意料的結果吧!
  我們倆不一樣的地方在於,
  我先注重的是內涵、精神的生活,父親注重的是基本生活的獨立。

  其實父親同時也在觀察我,有他自己對待我的底線。
  而這沒有對錯,而我們倆都愛著彼此。

  理解俊賢和春美,我認識到愛的不同方式,但都源自於愛,我也認識到,愛要回到每一個對象本身,理解他,並想著怎麼樣才能讓愛,在關係中延續,能積累實質的厚度。

  父親一貫思考的方式是不斷蒐集資訊、提出疑問,掌握數據,實際行動,觀察檢證。最後歸納出具體結論。在他生命裡有大量自己親身累積精粹後的經驗。跟我一比較,我天生的思維偏好看重感覺、情感、看重精神心靈層面,我們兩人打從一開始注重的項目就不一樣,對待的方式就會不一樣。

  但常常在相處的過程中,就誤會了對方。

  但再來一次,回推到源頭,我們都了解我們愛彼此,我們也都知道我們有自己的限制和困難。回到愛這項價值,從愛這項價值一起出發,讓愛這項價值在對方身上注入實質的重量,以及用愛讓我們學習彼此的精彩,擴充自我,並且更懂得如何愛人。

from:作者


  你對於這世界懷有熱情與好奇嗎?你是個求知慾旺盛的人?你希望自己能有所不同?你有感到困擾的事情,但不知該怎麼辦?

  iBEING是我們在一個臉書社團,本社團提供彼此交流的空間,也定時分享各類議題專文。

歡迎點擊下方圖示申請加入。

臉書連結

封面圖源自:作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