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密月刊─越陳越香》系列分享
分享人:陳姿伶
2015/03/05
姜涵老師在親密月刊第35期中的分享文章「愛你愛到飽」中提到:
光就「聽懂用心」這門功課,我看很多人要再好好修一修了。現在,最令人頭痛的事情有二款:一是,不怕不會說而是不會聽、聽不懂!二是,不知道自己所表達的意思有反面效果,想到就直溜溜的說,讓人聽了根本不想懂,省得傷心!我曾對自己實驗「聽話」能聽到什麼程度。先是聽話、不斷的聽別人所說的話,然後聽語氣、聽語調、看肢體、看眼神、最後綜合所有的材料。
實驗過程中,我發現:設定先聽語氣,(口氣)結果很容易被「傳染」;設定先聽內容,口氣先用透明防護罩隔離,結果聽到文字組合起來的用意;接著,把肢體跟眼神一併來看,透明防護罩隔離話和語氣,對方的肢體和眼神有一種很奇妙的節奏和蘊含;最後把話和語氣、調子(旋律)逗進來。如此一來聽話的能力,已經可以抓到八九分了。如果再加上能看到對方,我想我是完全聽懂了(有一種情況例外,生病的時候)。
因為對自己有這樣的訓練,後來我收到一份上蒼送的賀禮,那就是讓我很快進入別人的想法、心思與心緒,我統稱這一部份叫做「感通」。「感通」可以為自己帶來什麼樣的不同。很奇妙的是:得先能靜下來聽,聽還得往腦子裡送,腦子攪完會送到心裡頭;然後,淺的會有一股淡淡的甜,深的會有鼓鼓的亢奮,還有一種只能先收下,讓出一塊心田,好好種著。
甜,因為我懂所以甜;亢奮,因為參與所以鼓鼓的;好好種著,因為時間還不到,只好先擱在心裡;「記得的好」,但這還不夠,要趕緊耕耘,培育自己長成大樹,好讓將來有機會砍下長好的樹枝,回饋「記得的好」。
看完這篇文章,首先我會想到自己常因為別人說話的音量大聲,容易把焦點放在「他是不是在生氣?不然怎麼說話這麼大聲?」忽略了去聽對方說話的內容。
每個人因為思考方式、表達方式、情境的不同,有不同樣貌的呈現,有可能有條不紊的說明,也有可能表情凝重但默默不語,也有可能出現說話大聲、情緒的言語,姜涵老師提供了一個方法:先聽文字組合起來的用意,然後把肢體與眼神納進來看,最後把話與語氣逗進來。
這個方式對我來說是個很好的方式,協助我在聽別人說話時,不會一開始就先被說話大聲與否,而限於一邊擔心一邊思考對方是不是有情緒的情境之中,也協助我不會因此而看不見他人的好;我也期許自己向老師看齊:因為知道別人的好,不只要放在心中,還要同時努力栽培自己長成大樹,待時機成熟,好好回饋這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