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係始於尊重

by 江 哲維
《iBEING》系列分享
作者:李育凝
2019/08/20

這個月參與久違的好學院-家庭篇:「朋友與伴侶」,想分享一些個人心得。

課堂其中一環,姜涵老師安排一系列題目讓我們填寫對待「朋友」與「伴侶」分別的方式,我們發現普遍來說,自己對待朋友的標準更加寬容與友善,而面對伴侶則可能更計較甚至伴隨批評、要求與指導。

這讓我們去思考為什麼面對越親近的人,包含家人或伴侶等,越容易帶有期望或要求甚至視為理所當然?

老師進一步再拋出問題:我們平常以主觀對待他人,是否也同意被別人用「主觀」看待?

大部分的人是不希望的。

這個問題十分值得反思。回顧自身經驗,乍聽到「主觀」都會覺得是偏見、自以為的、帶有負面的角度,認為對方就是如何如何,我們當然不希望被貼上這樣的標籤、不希望被以偏見看待,我們都希望能夠被「完整」看待,然而我們自己是否有這樣刻意去意識,「完整理解」他人的重要性嗎?

事實上,以我自己的經驗為例,看待他人自然是以自我的觀點去理解對方,「主觀」往往也正是因為更認識對方,因自己與對方相處的累積而帶有獨特性,看見其他人不一定看得見的特質與層面,不論好壞都是。要我們從主觀退回到客觀,對我來說是非常困難的,也因此它需要刻意被意識、練習,目的是更完整參與、理解對方。

重點是,我們是否真的想去理解對方?如果是自己所在乎的人,永遠都會有值得去探索、理解的層面,因為人與生活總是充滿變化,如果不夠了解一個人,我怎能篤定說他「一定就是這樣」?

不論主觀與否,我們與人、特別是親近的人相處的原則,都必須以「尊重」為本,從來就不是熟了就可以為所欲為,反而是在更認識對方之後,磨合出彼此能接受的方式;自己認為的「尊重」,並不一定就是對方能接受的「尊重」方式,面對親近的關係,因為在乎,我們更要去討論、思考什麼樣的方式是適合彼此,關係沒有一步到位的捷徑,需要透過相處、核對找到對方能接受、雙方能接受的模式,才能長遠持續地經營這段關係,甚至是讓關係越來越緊密。

這次的課題對我們來說,都是期望經營一段長遠關係,很重要的提醒與收穫;「尊重」這個概念很基本,卻也非理所當然,面對不同角色與情境,充滿變化,「尊重」不會是一套制式的SOP,我們是人,唯有當我們把對方放在心上,尊重才會發生,唯有當我們以同理心來檢視,才有可能達到心中期望的份量,持續練習、磨合,直到我們把這份態度融入在生活的每一刻、每一段關係當中,我們與每一個看重的人才更有機會貼近彼此。在此謝謝姜涵老師!

from:unsplash.com


你對於這世界懷有熱情與好奇嗎?你是個求知慾旺盛的人?你希望自己能有所不同?你有感到困擾的事情,但不知該怎麼辦?

iBEING是我們在一個臉書社團,本社團提供彼此交流的空間,也定時分享各類議題專文。

  歡迎點擊下方圖示申請加入。

臉書連結

封面圖源自:unsplash.com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