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種絕望

by 江 哲維
《iBEING》系列分享
作者:林佳
2016/06/16

  今天想要跟大家分享齊克果很重要的「人生的三種絕望」:

  1. 不知道擁有(靈性)自我。
  2. 不願意成為(靈性)自我。
  3. 不能夠成為(靈性)自我。

  在姜涵老師《存在de幸福》中寫到關於不知道擁有(靈性)自我:意思就是不知道人除了身心之外還有靈,而靈還具備獨特的力量。所以他說當一個人不知道自己包括了什麼,把現有的實體當成完整的自己,這就是把身體的部份當成完整的自己。

  我想就像大部分的人,沒有以終為始的思考: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所謂的理想自我)。透過先設定「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來選擇,比如我想成為可靠的人,當選擇的時候,我就會想怎麼做比較可靠、符合自己想成為的樣子,而不是靠感覺,覺得這樣好像比較輕鬆、好像比較好,不知道這樣選擇之餘自己的意義。

  老師也提到:把外在的條件作為選擇的依據很容易選,但自我是動態的、生長的、變化的,就算我拿到了現在要的,但也有可能現在的好是明日的壞。看到老師這樣講,讓我想到一個例子:就像今天我想要變美,所以我整形,整形讓我現在漂亮、但相對來說可能日後有些後遺症。在我這麼做的時候我有想到後果,或是想到人除了外在還有其他更重要的部份嗎?其實整形不是整件事情的關鍵,而是在當事人眼裡,是不是只有外在最重要,而沒有意識到人還有內在需求。

  至於第二個部分不願意成為(靈性)自我──當我們知道了要有靈性自我後,會發現很多事情變得很麻煩,比如我內心的聲音是想成為可靠的人,但成為可靠的人代表我要:不遲到、說到做到、成為一個有原則的人……等等,雖然我知道了這些,但想到這麼麻煩,很多人都覺得算了,我不想要,這就是所謂的不願意,因為知道這不容易、很辛苦,所以不想要了。

  而最後的不能夠成為(靈性)自我──這讓我想到我們常聽到的「心有餘而力不足」。在實踐的過程中,舉上面的例子來說:想成為可靠的人,不遲到很簡單、說到做到也還可以,但要成為一個有原則的人是需要累積的,代表我在很多抉擇時刻都依據自己的原則來選,但原則是什麼呢?這還需要正確的價值觀,比如真誠、正直,同時還要有思辨能力來判斷怎麼做比較適當,所以過程中可能就會發現:啊……好難啊!我想做也願意做、但我做不到……這就是所謂的不能夠。而老師在書中也提到一種狀況我覺得很重要:今天對方說,我無怨無悔的愛你。結果當他今天有情緒,我就說:不是說無怨無悔嗎!?所以老師常提醒自己,千萬不要重提別人的過錯,以免造成對方對「能夠」的恐懼。

  齊克果的三種絕望一直是我非常喜歡的觀念,他讓我省思自己在面對一件事情時,是處於哪個階段;同時也思考與我應對的人可能處於哪個階段,知道了也比較好進一步思考如何幫助自己、幫助他。

160616-三種絕望-2

from:CC0 Public Domain


  你對於這世界懷有熱情與好奇嗎?你是個求知慾旺盛的人?你希望自己能有所不同?你有感到困擾的事情,但不知該怎麼辦?

  iBEING是我們在一個臉書社團,本社團提供彼此交流的空間,也定時分享各類議題專文。

歡迎點擊下方圖示申請加入。

臉書連結

封面圖源自:CC0 Public Domain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