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與非語言

by 江 哲維
《iBEING》系列分享
作者:李安
2019/02/18

  語言也會影響一個人的思考方式。

  過年的時候給了自己一個小小的讀書進度,就是去追索一個蠻有趣的音樂家「馬勒」的生平。為什麼說他有趣呢?因為他的音樂裡面常常帶著彼此衝突的氛圍。他會在葬禮的進行曲當中,突然放入一段嬉鬧的音樂,打斷葬禮原本的氛圍,而那個衝突感,是一開始會讓人覺得難以理解,甚至不知所措的。

  書本裡面講到一件有趣的事情,來自於馬勒家鄉的語言。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意第緒語」這種語言?這是一種德國猶太人使用的方言,在書本中作者提到,馬勒的音樂遵循著「一種意第緒語的諷刺模式,也就是藉由語調的不同來轉變語意。『重點不是你說了什麼,而是你說的方式』。」或許正因為馬勒使用這樣的語言長大,所以熟悉於這種同一個語詞具有相反的意義,端看你如何表達的這種思考方式。

  這很有趣,但其實仔細想一下,對於我們使用的中文來說,也依然存在著這樣的特性,只是或許沒有像「意第緒語」如此的衝突,可是若不是如此,我們為何時常會覺得某些人的道歉不是真的道歉,共鳴只是假裝的附和,又為何只是文字的傳達,常常使人誤解對方寫下這些文字時的語氣?

  所以如果心裡不是這麼想的,那麼硬要用語言掩飾真正的想法又有什麼意義呢?這個點提醒了我,若我希望自己讓別人相處起來覺得我是可靠的,或許我在表達上語言與非語言的一致性是非常重要的,讓對方不會在我的表達當中因為語言與非語言的表達上的不一致,而感到不安,需要猜測我真正的想法。

  那不只是要發自內心地去表達自己,而也同時要在別人的反饋當中修正自己的表達方式。

  不知道,馬勒有沒有想要用他的音樂告訴我們這件事……?

from:作者


  你對於這世界懷有熱情與好奇嗎?你是個求知慾旺盛的人?你希望自己能有所不同?你有感到困擾的事情,但不知該怎麼辦?

  iBEING是我們在一個臉書社團,本社團提供彼此交流的空間,也定時分享各類議題專文。

歡迎點擊下方圖示申請加入。

臉書連結

封面圖源自:作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