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階梯《親密月刊─越陳越香》系列分享

by 江 哲維

  隨著成長階段的不同,面對同一個議題將會有更廣更深的看法,對於自己的要求也會更高。還在學生時代的我們,對於誠實的想法,會等同於不說謊、不作弊,但並不會思考誠實背後對於自我的價值與意義。讓我們來看看江峰老師怎麼說!


 

  江峰老師《親密左右腦》: 生命的階梯 文章摘錄

  念小學的時候,我的成績還不錯,經常保持全班第三名。順理成章地,畢業典禮上領的是「校長獎」,還是第三名(第一名是「市長獎」,第二名記得是「局長獎」,想必是指教育局長吧?)。或許有細心的讀者已經發現:人家都說「保持前三名」,為什麼你是保持「第三名」呢?因為我幾乎沒有考過第一或第二名。

  「喔!那是前兩名太強了。」

  對。也不對。

  「咦?你很奇怪哦!為什麼老講這種話?什麼叫做『對,也不對』?到底對,還是不對?」前兩名是很強,所以說「對」,但是還沒有強到無法超越,所以說「也不對」。回想起來,真正讓我無法超越的,不是他們的能力,卻是他們的策略。

  「什麼策略?」對答案(核對答案)的策略。

  「對答案?考試的時候?那不是作弊嗎?」是作弊。可當時的我以為:

  1. 偷看別人的答案。
  2. 偷看課本(參考書)。才算作弊。而偷看的原因當然是因為不知道答案。

  所以,如果:

  • 知道答案。
  • 彼此對答案。不算作弊。

 

  「哪是這樣的!那,他們就是靠對答案才贏你的嘍?」對。

  「那他們作弊,勝之不武。」呃,我也對答案,跟他們。

  「喔~。嘎!啥米?那,你也作弊嘛。輸了活該!(通通抓起來?)慢著,既然你跟他們對答案,為什麼你成績不如人家呢?而且,你為什麼說『他們是靠對答案贏你的』呢?」

  原因很簡單:他們對答案不像我,竭盡所能、如實「申報」、不疑有他、不挑科目。

  當時的「作業程序」是:發考卷,努力完成,驗算完畢,開始對答案(我們三人的座位在不同排,前後順序也不同,但相距不算遠,而且,當時視力很好)。由於彼此看不到對方的考卷,因此必須由其中一人以手勢依序比出答案,另一人則據以核對自己答案,若雙方答案相同則微笑點頭通過,萬一不同,則皺眉搖頭,暫停對答,各自驗算,再重新核對。記憶中,我的答案很少更動,通常雙方答案不同時,多半在驗算後,都是他二人算錯,所以最後都改成跟我一樣的答案。

  另一方面,我們似乎並沒有每一科都對答案,只有我比較拿手的國語和數學,他們會找我對答案。現在回想起來,其中當然有一些玄機──試想:他們的名次比我好,當然各科總成績一定比我高。而我以自己擅長的科目提供他們修正的機會,讓他們可以更鞏固自己領先的地位,而相對來說,對於自己較弱的科目,我並沒有要求他們提供答案讓我參考,當然也就沒有提升自己分數,追趕甚至超越他們成績的機會。好玩的是,當時的我不但不覺得奇怪,也不覺得有什麼不公平,而且因為他們常常「聽從」我的答案,讓我覺得很得意,所以根本不在乎他們的名次比我高,拿現代人的術語來說,當時的我大概覺得自己雖然「輸了面子(表面上的名次)」,可是「贏了裡子(實際上的能力,特別是主科)」。

  如今看來,對答案雖然沒有偷看課本、偷看別人,但是卻同樣「在考試中藉助非屬自己原本所有的知識,以獲取不應得(沒有把握甚至不會)的分數,或保住可能喪失(粗心大意、一時不察、判斷錯誤)的分數」,與偷看相比,其本質有何不同?也許,當年的我會想:雖然我跟別人對答案,但是幾乎沒有更改答案,得分與名次並沒有顯著影響,「應該」沒什麼關係吧!。

  然而,當我「穩坐第三」,兩位同學也「連任冠亞」時,等於是前三名共結利益同盟,聯手壟斷名列前茅的機會,這對其他同學公平嗎?如果我們是代表班上,以團隊編組的方式參加學業競試,並且規則中允許在交卷前相互核對答案,那又另當別論;可是實際上我們所面對的,卻是班上舉行的個人學習成果評量(月考,相當於現在的段考),規則中既不允許偷看答案(課本或別人的考卷),也不允許相互交談(或比手畫腳),這樣的話,還能說對答案「沒關係」嗎?

  小學畢業之後,再也沒有在考試的時候跟別人對答案,因為我已經知道那是作弊的行為。人可以因為無知而犯錯,卻不能明知故犯、自欺欺人。這使我想到:「誠實」必須從面對自己開始,而自我更要秉持良知、忠於真相、不斷更新,才不會自我蒙蔽、自以為是、自圓其說。

  我們常說:小孩子不會騙人。那是因為孩子天真,加上父母疼愛,所以還不會,也不需要為了「保護自己」而撒謊。年紀稍長,特別是入學以後,開始要跟別人相處、相比、合作、競爭,加上老師的獎勵與處罰,我們開始出於本能的會有所趨避。一般人最直接的反應當然都是「趨吉避凶」,可是吉凶之間,往往只想到自己本身的利害關係,卻沒有考慮到內在的真誠以及跟別人之間的互動,乃至於團體的規範,因此在趨避之間,逐漸喪失誠實,而陷入自私自利的侷限中。

  所以,小時候的純真是出於天性,是沒有經過掙扎、不需要抉擇的。可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誠實就必須接受考驗,是認知後的決定、是挫折後的堅持、是苦難後不變的選擇。它的意義、它的價值,跟小時候的誠實是很不一樣的。我們可以說:小時候的誠實是渾然天成,而長大後的誠實則要「擇善固執」。

  因為有別的、更容易的路(說謊)可以走,所以選擇繼續誠實要有智慧。

  因為誠實的路必須對自己負責、對後果承擔,所以堅守誠實的路線需要勇氣。

  換個角度來看,自己決定的路,自發性的行動,會比聽從別人、勉強自己的行為更加持久。

  當誠實不再是博取稱讚,當負責不再是避免處罰時,我們的價值觀才能發揮作用,我們的原則才有意義。對己誠實,才能對事負責。

  生命的發展,就像階梯的攀登;基礎沒有打好,前途很難長遠。

  回顧自己的生命階段,很清楚地看見成長的掙扎與蛻變、抉擇與堅持。

  因為誠實面對,所以可以拾級而上,視野漸寬。

  ※親密月刊第四十四期,2001年11月發刊。

11953077_1694666724099463_583025909327254379_n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