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成習慣不是從「應該」而是從「想要」開始

by 江 哲維
《iBEING》系列分享
作者:李育凝
2019/07/09

生活讓我體會到,想自主養成習慣,不是從「應該」,而是從「想要」開始。

印象中是五月開始:「想在家運動」,一方面希望自己有更結實的身體,一方面想看看自己能堅持多久,而抱著一種實驗好玩的心態,先行動再說。

每天留一點時間在瑜珈墊上運動,不跑去運動教室,就在家,每天,幾乎每天地持續。

一開始沒有設定硬性的目標,看體能狀態再針對肌力訓練增加時間,後來設定每天有一個基本的目標,其他自由決定。

剛開始特別痛苦,感覺大腦在跟身體交戰,腦中動不動就出現「好痠、好累、好久、好了嗎」的聲音,做完卻很有成就感,成就感促使人有動力,直到漸漸地發現運動、伸展、流汗的舒暢,開始覺得每天透過運動流汗很棒,也覺得這樣運動的自己很棒。

每天到了差不多的時間,身心就準備給運動,也不是什麼艱困的任務,符合自己體力的狀態就不至於厭惡排斥,後來對自己的喊話常常是「再一下、再多堅持一下看看、妳可以的」,也確實發現自己是可以做到的。我發現它形成一種自主的規律,既有彈性又能持續,不過是每天花一點時間,自然就養成了運動的習慣,前題是,願不願意每天為自己留這一點時間。

工作、課業、人際、生活上,我們常常會用「應該」來提醒自己該做而未做的事,但對我來說,這些「應該」做的事有時候不做也無損於現況,沒有「非做不可」的必要,所以始終沒有動力。很多我認爲(他人告訴我、所以我也這麼覺得)應該要做的事,到頭來反而因抗拒「應該」而始終沒有做。偏偏這些「應該」裡有時也包含了我們的「想要」,所以時常讓人感到掙扎、挫敗、迷惘。

也許可以換一種角度來面對自我期許。

如果沒有人告訴我「應不應該」,我自己是否「想要」呢?我想變得更好嗎?哪一種好?對我來說,怎麼樣才是更好的自己?

若是想要追求更好的自己、想要做某一件事,自己對於這個「想要」自然會浮現很多能去精進的方向,沒有頭緒也能去請教適合的對象;比如說我想要有更結實的身材、有更好的體力做更多事,不想曬太陽、不想花太多錢,我就會去找室內可以做的運動、我可以接受的飲食方式開始嘗試。

不是聽他人說的,而是「自主」、「自發性」決定,因為是自己想去做的,所以能設定符合自己實況、更貼近自己需求的指令,一邊調整方式,大腦與身體會更願意同心協力,在做這件事的時候,不知不覺就會成為習慣的一部分。我覺得自然而然地持續、建立自己的規律,是最美的習慣。

時下流行「22天養成一個習慣」、「30天達成目標」等標語,不可否認,時間、數字是具體能被量化的評斷標準,無形中更影響行動的關鍵因素卻不容忽視,比如心情、意願、有趣、意義⋯,我發現對我來說,比起「倒數」,「專注在當下」才是能否達成目標真正的關鍵;當我能專注甚至享受在當下,其實就正在實現目標;會發現每天都是生活與目標的一部分,不管是22天、30天或者更久都不再是問題,每次的鍛鍊都在充實自我,能做一天其實也能做兩天、一週、一個月,感受到規律、持續,本身就是一種前進,就是在貼近自己的目標,我認為這真的是很棒的自我激勵,且每一個人都能為自己量身打造。

也許下次可以試試看不對自己說「應該」,而是問自己「想要」什麼。

我目前的目標:每天5分鐘的棒式,其他隨意。

因為隨意,所以反而會想多做一點,觀察自己的心態很有趣

from:作者


你對於這世界懷有熱情與好奇嗎?你是個求知慾旺盛的人?你希望自己能有所不同?你有感到困擾的事情,但不知該怎麼辦?

iBEING是我們在一個臉書社團,本社團提供彼此交流的空間,也定時分享各類議題專文。

  歡迎點擊下方圖示申請加入。

臉書連結

封面圖源自:作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