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成功者學習|陶作坊(勤貿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創辦人:林榮國董事長 專訪

by 林 文皓
向成功者學習|陶作坊(勤貿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創辦人:林榮國董事長 專訪

主持人姜涵(以下簡稱姜):台語有句話說「窮到被鬼抓走」,就您的成長經歷來說,是怎麼創立陶作坊並走到今天的?
董事長林榮國(以下簡稱林):因為我是窮苦孩子,所以窮則變、變則通,而陶作坊35年也包含了求生存、求變通。我還記得以前太原路有賣抽牌子給小孩子抽,看小孩抽到什麼獎的玩具。以前窮的時候為了生存,我就有去批來賣,當時賣給我的老闆跟我說:「先把第一特獎拿掉,這樣才會賺。」;我的話則是把第二獎拿掉,但當時做這些都是為了求生存。

姜:當時您是在哪裡做手工?
林:以前的時候是養雞、養鴨,後來四人合夥,但因為賺錢不容易拆夥。而陶作坊就是從客廳開始,電窯也是自己做的。當時家裡只有臥室,胚陶放客廳,我要很感謝妻子,因為她沒有打壞這些陶,當然她知道如果打壞就沒有錢了。陶作坊近來大概6年沒有大變動,之前每3年搬一次廠,而且經歷2次淹水,因為一開始資金不夠,只能先用小的廠,等到賺錢了、產品放不下就再找新的廠。

姜:陶作坊已經成立了35年,有5個7年,已經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林:我並不聰明,但確實有骨氣,搞不好有點太固執。嚴格說來,做品牌很辛苦,做品牌終極是希望被信任、相信,這需要長期耕耘。

姜:為了建立品牌,固執有什麼不好?
林:當財務報表給人家看,會發現庫存太多,因為做品牌,所以不能為了變成現金就把庫存便宜賣出,因此做品牌是很大的財務壓力,變現率低。

姜:關於文創、哲創產業,其實很難量化。
林:談到量化需要技術突破,所以要研發,而我做的東西主要是與大自然的石頭、植物有關,研發如何用這些材料做出新的產品。

姜:剛才談到固執的部分,安心、安全、承諾,需要相當時間累積,要有信度、效度,累積信賴,並且付出代價。
林:第一個是錢的問題,如前所述,此外是委屈,會不被理解,而業務有業績壓力,有時會衝突,但通路不對就不能做。做品牌定位要很清楚,這很重要,在過程中公司同仁、我自己都有委屈的感覺,覺得有志難伸。

姜:請問什麼樣的通路是不對的?
林:如燒水壺是陶作坊代表性作品,曾經有人跟我講要買1000套燒水壺,當時是20多年前,如果賣了就能買房,但我拒絕他。當時有小發財車,全台跑縱貫線,對他來說繞臺灣一圈就能把燒水壺賣完了,即便跟他說要按照符合行情的價格銷售,為了維持市場行情,他可以前半段會遵守,但後半段為了消庫存,他就可能不遵守,所以我拒絕他。此外,也曾有消費者來公司要買「薪火相傳」,要求打7、8折,我拒絕,對方說這樣比百貨公司還貴(百貨公司有打折),那就是通路問題。

姜:所以陶作坊就像是業界的VIP囉。
林:我們是靠勞力跟技術領先,勤於創作、跑市場,但至於客戶、VIP是不知道的。在2010前公司是沒有經理的,一直到上海世博做完之後才開始有信心,然後開始對外聯繫。公司在2010前有點閉關自守,我不接受媒體採訪,當時只想把事情做好,想盡量節省,但2010後我自我反省,我要做的是品牌,而品牌要對外溝通,另外我領公司錢,所以我有責任,因此開始對外聯繫。

姜:您小時候對土地的心情與一般人不同,為什麼對土會特別好奇呢?
林:這是窮苦起源之一,我爸是黑手,專門修理機器,以前在高雄做耐火磚,有很多機器設備,我爸去維修設備、焊接、洗床。我小時候沒有玩具,但是工廠有很多土,所以把土拿來揉成大飯糰,小朋友在地上我撞你、你撞我,沒裂的就是霸王,所以當時就研究怎麼樣的調配是最好的。後來陶作坊的「在地印記」就是這概念,我出遊、爬山會帶石頭、瓦片、土回家。事實上我有創意,退休會是創意的高潮期,例如我退休後想要到京都借工作室,用當地的土、原物料做茶具,做100個,以物易物,我賣一賣還可以跟公司拆帳;假設上半年到京都,下半年到紐約,我可以用世界的土做東西,如果我65歲退休,做20年,這是我接下來的人生夢想。對我來說退休的定義是階段性,是換工作內容、生活內容。

姜:跟著您遨遊心靈世界,這是創意產業,與一般製造產業不太一樣,創意腦不僅在陶藝創作,更升級成能力把抽象變成具象,在組織內則是從封閉變成市場導向,並運營全面觀,把產品向中國介紹,雖然兩岸都是使用國語,但文化氛圍很不一樣,邏輯、人性不太一樣,這些挑戰是否有一種心情是邊做邊學?
林:百分百是如此,嚴格講還是有犯錯,從犯錯中學習。我在34年前左右到深圳,我太太是湖南人,岳父是軍人,我岳父不想回老家,於是只有我們回老家,我跟中國大陸接觸很早,所以文化衝突、價值觀的衝突少一些。我還滿感謝沒吃過多大的虧,對此我很感謝,沒有吃虧的原因可能是:1.我不貪,2.自己的態度實實在在、誠誠懇懇,物以類聚。不貪很重要,雖然可能會失去機會,但我還是覺得要不貪。

姜:不貪是正派,不貪可以省掉與價值觀不一樣的人接觸。
林:這是我個性使然,但也因此少做很多生意,可是這就是不斷選擇,最後回到自己的價值觀,自己的核心價值觀、信念很重要,即便追求意義、創造價值,但還是在一個尺度之內。

姜:您讓大陸看到臺灣商人的風格?
林:讓人家把我們當人看,不要讓人家討厭,全部都要從基本做起。

姜:平凡就是最不平凡,反求諸己是品牌真正的價值,不跟您做生意不知道,跟您做生意才知道您有這麼多堅持。
林:大概是因為我很早加入扶輪社,之前遇到一些長者,看到長者風範,從為人處事得到感動、啟發,覺得是對的所以去做,而且很感謝這些機遇。

姜:曾經遇過刁蠻員工嗎?什麼樣的狀況讓您困擾?
林:我是老闆,所以員工可能不太表現出來刁蠻的樣子。但也有告我們的員工,我理虧我一定道歉,該給的一定給,如果沒辦法就上法院,我是公司頭頭,我要負成敗責任。

姜:創意老闆談錢很難,但您的理性態度很不一樣,會把問題解決,看到問題該怎麼辦就怎麼辦。
林:國有國法、家有家規、行有行規,就看怎麼做。雖然會有情緒,但還是得回到該怎麼做就怎麼做。

姜:這是實事求是的態度?
林:有能力理清道理,自己體會什麼是判斷的依據,是來自前輩的典範。

20180616 林榮國董事長 專訪《第一集》線上收聽

DSC01826

姜:擺地攤對讀書人來說顏面難堪,但要吃飯、生存,有天使來了,對您來說是否有衝擊?
林:吃苦當吃補,我盡量往正面思考,在擺地攤中知道江湖情義,大家互相幫忙、看警察,大家雖然各作各的,但有夥伴感,所以就我來講,是還好,滿坦然的。我還記得當時遇到了天使:擺地攤要貨色齊全,當時我就擺了幾件我很喜歡的作品,我印象很深刻,當時有個很有氣質的女孩把我做的小小的小碗、杯子,那是薰窯的,在30多年前我標價500元,標那麼高的價錢是不賣的,但當時她拿出5張100放在地上,東西就拿走了,那帶給我信心,讓我覺得這條路是可以走的,所以我就篤定要做陶瓷。

姜:有耐力學習,從鶯歌陶瓷到後來的發展,面對這些眉眉角角您為什麼這麼有耐心?
林:以前我的教授介紹我到大同陶瓷關係企業上班,有人拿手上的東西問我會不會做,我沒做過,但我說會,因為陶瓷我懂,當時要做圓形,我們在學校就做圓形,所以我在公司內東弄西弄,但弄了半天,其實沒有很順利。當時有個黃主任注意到我的狀況,很善意的問我要不要去看別人怎麼做,我就去看看,看一看就看到一些竅門,因此我很感謝他給我這個機會。如果自己有摸索過,再看過別人怎麼做,就會有一些效果,知道竅門在哪裡,但如果沒有做,去看別人就只是看皮毛。黃主任還讓我看其他工廠,讓我對生產模有概念,後來公司對我做的東西就很滿意,因為有生產模就可以量化。這讓我對成立陶作坊有重大幫助。此外,我們受吳老師很大幫助;而工廠部分給我很大啟發,尤其有像黃主任等貴人協助,讓我對量產製程有很大的收穫,讓我有技術,於是我就把陶作坊將藝術、技術結合。

姜:這讓您有自信心了。
林:是的,但其中還有一段小插曲,就是臺灣第一個陶瓷博物館在板橋縣立文化中心,當時蔣經國時代,台北縣鶯歌沒板橋熱鬧,所以縣立文化中心設在板橋,我為老師去做在地調研,去了解陶瓷全部的範圍、歷史,還去了蘭嶼。

姜:關於在地調研,去蘭嶼雅美族做什麼?
林:蘭嶼雅美族是母系社會,他們去山上採土到平地做缽,用薰燒。為了陶瓷博物館的案子,我從簡單的窯到磁磚的窯都去了解,還包含量產陶瓷,那時因為這個案子取得特別的許可到了很多工廠,開很多眼界,而且從仿古到精密都見到了,因此這讓我對過去、現在、未來有很清楚的連結。也因為這個案子讓我陶藝、量產、精密陶瓷等都了解,因此讓我有自信。

姜:陶作坊經歷了上海博覽會、tea party,每10年進步,能介紹每個10年如何安排?
林:前10年:工作室,事必躬親。第二個10年:品項多了,開始有組織,第一次面試時,對方不發抖,是我發抖,我不會面試,不精準,像當時要找會計,我不知道會計是什麼。我到創業第10年才知道人是不一樣的,因為以前我全包了,感謝朋友跟我說人是不一樣的,讓我了解在職場上要適才適所。
姜:所以說老闆要升級。
林:是的,老闆要改變,一切才會變。

姜:您的改變很快,學習主動度、開放度很高
林:有時我覺得自己是海綿,因為開了,所以才能抓東西進來。

姜:當時第2個10年是怎麼經營的,創意比較少了?
林:當時我是製作者,跟設計師溝通,只靠內部創新是不夠的。除此之外公司90%是我在起頭發想,團隊揉合完成。Tea party是上海世博後,我思考為何會用茶當主題,因為茶是臺灣的寶貝,所以要延續、持續創新,因此有Tea party,未來的創新。

姜:可以介紹Tea party嗎?
林:我希望建立「以器引茶」的觀念,因為「器為茶之父,水為茶之母」,消費者在茶莊喝茶,買了喜歡的,回家自己泡卻味道不一樣,會覺得被騙,但其實是因為沒有上述的觀念,而我們推廣這些,希望讓消費者知道如何喝到喜歡的茶,他們就會舒服,但消費者有時是不理解的,所以我們要讓他們理解。

姜:您不僅撫慰客戶,甚至喚起客戶需求。
林:我認為這樣對客戶才是公平的。

姜:以器引茶是第三個10年,甚至是第4個10年的重心項目?
林:「合器生好茶」,好茶要用適合的器具來泡,器具一般想像沒那麼多種,主要是瓷跟陶,而我們是全世界擁有最多土的工廠,有9種土,我們希望消費者有好的體驗。品茗五要訣:茶葉、器具、沖泡溫度、浸泡時間、水質,當這些能說清楚,這樣對消費者也好,對業者也好。

姜:喝茶應準備哪三把壺?
林:烏龍茶一把比較好的陶壺就好,而杯子很重要,比較生活化,像陶作坊做同心杯,那樣就能達到目的了。回到消費者目的性,以器引茶,滿足消費者需求,器具文化也就升起來了。

姜:對年輕人有什麼建議?他們應該保有自己的特點嗎?
林:年輕就是好勝、好強,而每個人應該有自己的核心價值、想法,每個人都有不同的人格特質、個性,所以要適才適所。此外,要理解挫折是學習成長的養分,人在挫折中才會改變,要珍惜挫折來源,不能沉迷在負面中,要激勵自己思考以前沒思考的,做適當的改變,也不要不好意思,想辦法把挫折變成養分,至於是否創業,是另外一回事。

20180623 林榮國董事長 專訪《第二集》線上收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