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成功者學習|安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暨創辦人劉琍綺

by 林 文皓
42199578_1114651975367306_6662786374057328640_n (2)

主持人姜涵(以下簡稱姜)懂得父母的辛勞,是貼心的女人,是因為長女的關係所以覺得有重擔嗎?
董事長劉琍綺(以下簡稱劉)因為父親的兄弟姊妹有16個,在大稻埕寧夏夜市長大,從小4小孩與父母一起,從小是自我要求強的人,所有堂兄弟姊妹只有我大學畢業,父母也沒有要求我們學業,所以是自律。而當時因為家境,本來希望我念夜間部,白天工作,但我嚮往大學生活,所以考上大學,利用暑假打工。

姜:你10歲就開始打排球,身高也很高,當時是怎麼選上排球的?
劉:小四160公分,老師來班上選球員,當時我想爭取好成績,就被選上了。當時老師本來說我纖弱,但教練堅持選我。小學有經歷艱辛的訓練,像音樂美術課沒有上,去練球,後來打到全國冠軍,但也因此比較少與同學一起。我是早讀、考試完之後去練球,練到晚上回家。

姜:從練球到讀書、把家庭兼顧好,踩在紀律上是辛苦的。打球讓你不怕輸?
劉:球賽有輸有贏,要戰勝的基本條件是有體力,所以在訓練中有很多體力的操練,從小學到初中承受很多輸的滋味,我當時有訓練到自己勝不驕敗不餒。我當時是主力球員、隊長,我不會因此對人頤指氣使。

姜:當時是隊長,練習當領導人,輸了怎麼那麼寬容?
劉:當時打比賽,贏了可以免試入學保送一女中,但那次卻輸了,有如世界末日。所以後來要唸書,很久時間沒上床睡覺,讀書累了在書桌上趴著睡,因為不好睡,所以醒來就繼續讀書。

姜:從中可以讀到,知道自己哪裡不夠,時間又來不及,只好咬牙衝過去達到目標?
劉:有次海外參展,到現場我發現攤位的位子不好,所以跟主辦單位說要換攤位,當時是展前一天,從當時到換位子有非常多東西要克服,我就把他克服了,從這些事下來,人要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做這些事,有目標要如何執行,而在過程中要有毅力去克服困難。

姜:自學、自修的背後對自己的期許、自主的態度,這樣的人格特質會不會很累?或是很享受?
劉:量力而為,對自己是一步一腳印,踏實去做,然後把他完成,我在工作時要求自己當日事當日畢。

姜:對自己的要求是很明確的節奏、執行?
劉:以前是收傳真,我都先看過,有訂單、問題等,所以先分類,關於問問題的我會先分給工程師。我從小就養成明天的事先準備,成功給準備好的人,但準備好的人不一定會成功,所以還是要先準備。我常跟員工說:做事情要讓老闆放心,老闆才敢把工作交給你。要讓老闆放心,要先準備、規劃。

姜:能從既有食材做出創意料理,現在是不可被取代的人才。革命精神從工作對創業持續?
劉:我當員工時做工作只有把事情做好的想法,忠於工作。以前曾有別的公司的人問我,明明他們的費用比較便宜,為什麼客戶還是找我?我說因為我對客戶是遇到問題一定會回答,當日事當日畢,我當業務是當客戶與公司的橋樑,我忠於我的任務、工作,或許是因為我的態度、點點滴滴,最後水到渠成。創業有三力:能力、財力、人脈的能力

姜:為什麼將心比心很重要?
劉:我重視的是互信,企業有目標,要找對的人才,而每個人進入公司也會有其人生規劃,對公司的想法,所以我們秉持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給清楚公司的目標,建構出經營理念、企業文化,這些與員工是息息相關,我現在還是對新進員工講經營理念、核心價值,因為這是很重要的,讓員工知道他們加入公司是對的。我是透過訓練來與員工溝通。

姜:「不學習,學費就更高」,組織對讀書會的處理,目前看到什麼樣的表現?
劉:一開始成立讀書會時,當時公司只有二十多人,現在公司有三百多人,讀書會是分小組,約10人,大家都可以發言,從別人的發言聽到自己沒想到的,因此學到。透過讀書會可以吸取精華,參加就能讀完一本書。當初公司60人,買6本書,可以念6個月。當時還讓主管做報告,訓練他們抓重點、做簡報、邏輯思考、膽識。什麼東西都要學習,給自己做swot分析,要認清楚自己。

姜:員工見到你的樣子?感覺像慈母。對他們說第一句話是什麼?
劉:像慈母。問吃飽了沒?給員工很大的自由,員工對企業文化認同,而且有學長帶領學弟,讓大家自動自發,得仰賴主管督導大家,在科技業不進則退。

姜:如何讓老闆放心?
劉:任務有要求的成果,資料蒐集、做好,遇到問題要事先找人求救,不懂要問。任務完成的內容、時間、品質都要具備。老闆把工作交給你,代表老闆認為你可以,如果你不可以,要求救、請教,而做出東西,要做出對的東西、有品質的東西。

姜:現在年輕人常不請教,好像他們不想成功?
劉:台灣小孩沒有自信,因為沒有事先做功課,如果有先做功課,才知道自己知道多少、哪些不知道。而台灣小孩沒準備,怕問是怕丟臉。我送小孩到國外,國外教育會教邏輯思維、問申論題,沒準備當然就怕問。

姜: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是後來成立公司後很大的切入點,為年輕人創造舞台?
劉:是,讓有人有心(企圖心)的年輕人來共同發展。

20180922向成功者學習-董事長暨創辦人劉琍綺《第一集》完整節目

42251831_1114652538700583_6942148475966455808_o (2)

姜:怎麼看待工業電腦這個行業?
劉:這個產業很複雜,因為涵蓋各個產業,偏向硬體,客戶是企業,是B to B,結合客戶的軟體。在這個產業裡,服務是很重要的一環。

姜:什麼是工業4.0?
劉:第四次工業革命,第一次是用機器取代手工,第二次是大量生產,第三次是讓大量生產更有效率。第四次是因為現在有IA、大數據、物聯網,可以整合、有彈性,可以事先做準備,可以更快速生產;現在用感應器知道哪些零件快耗損,可以事先運用科技預防、預知,效用就很多了。我們公司是做工業電腦,我們整合技術朝向物聯網發展,用在醫療應用服務、零售商店、餐廳的應用服務。

姜:特殊產業客製化?
劉:物聯網產業是這幾年來是科技產業認為未來的趨勢,我們也投入、整合,應用也非常廣。我們投入很多時間,希望能提供應用給客戶。

姜:投入很長時間在醫療,變成垂直式?
劉:透過物聯網串連應用,可以減少疏失。

姜:人才在面對專業性客戶要花很多力氣?
劉:因為產業有很多know how,在應用端要了解,這需要花很多時間。了解應用端的需求,才能真的幫助到他們,讓他們空出時間做別的事。

姜:工業4.0與物聯網的差別?
劉:工業4.0是第四次工業革命,主要在製造更彈性、快速,增加企業競爭力。物聯網是透過數據的蒐集並丟到雲端,做對的分析與決策,是這樣的應用,例如醫院的掛號結合手機,不用抽單等,而可以到處走走;並因為物聯網,數據自動連結,馬上把病人資料串連,醫生到病房巡視時也可以將資訊連結,並讓病人可以娛樂。我們的床邊照護系統可以當電視與電腦使用,所以現在有的醫院就不買電視,而是買我們的工業電腦。在零售店可以用設備知道客戶的喜好,哪些產品銷售多,讓零售店知道庫存的管控,讓老闆做出最佳決策。

姜:這些是軟件嗎?
劉:硬軟件結合,像是餐廳電子看板,可以根據看看板的是誰,呈現出屬於這個客戶的廣告,如果看得久,還可以提供qrcode等。透過硬體結合軟體,可以蒐集數據,透過物聯網,可以讓老闆得到這些數據而做決策。

姜:如何培養人才?
劉:每個工作有職務說明書,而且隨時更新。不斷接受挑戰,能承受、克服挑戰的人就能繼續往前走。

姜:離職率?
劉:研發人員離職率相當低。

姜:如何support研發?
劉:由各個小組討論、課程、訓練。

姜:客戶關係、業務準備?
劉:業務可以做很多準備,要了解要賣的東西,像是規格。拜訪客戶、簡報也是要做好準備,以及客戶會問什麼問題,如:價格、獨家、技術應用。而如跟生意有關的問題,可以提前準備。

姜:會背客戶會問的問題?
劉:我是學法文,而非理工的。參展時,客戶問我問題,通常是由技術人員協助回答,但要在旁邊聽,這樣下次遇到同樣的問題,自己就可以回答。

姜:透過業務認識技術?
劉:是。我去國外拜訪客戶,可以和客戶談一天,問客戶是否滿意產品?產品有哪些不足?了解哪些競爭對手有,自己沒有的。當地同業、競爭對手買哪些產品?可以由此知道自己的角色、位置、當地市場。如果客戶無法回答,那就是找錯客戶了。我還會去看對方的倉庫,就知道他賣誰的東西?你的東西占多少?如果很多,可以協助他銷售。我們公司的slogan是全心全意協助客戶。

姜:幫客戶找出哪些東西不能用的,這很關鍵,理工科的人不看這些的。
劉:這樣才能跟客戶同一陣線,如果客戶訂的東西怪怪的,我會跟客戶討論。拜會非常重要,如果大家都很slow,那就是哪裡出了問題。我從倉庫才能佐證他的營業額,如果我的東西少,那就是我要努力;如果多又過期,就要協助他。這樣拜訪一個客戶,就知道我們在那個國家的競爭力。現在變化比較快,庫存大都比較少了。成功的業務能與客戶成為朋友。

姜:客戶關係經營?
劉:與客戶做朋友,台灣人重視禮尚往來的感受。聚會、聊生活,與客戶變成朋友,逢年過節送禮,重點是讓客戶覺得我的設想是以客戶為尊,讓他在業務上有對的進展與呈現。

姜:與客戶變成好朋友的界線?如何突破?
劉:談得開心,很多話題;哪些案子對方樂意分享給你。

姜:如果不順的話呢?
劉:順與不順不會在當下呈現,歐洲人比較熱情,美國人比較酷。歐洲與客戶互動比較好,歐洲人比較有禮貌。美國人驕傲一點,所以覺得比較酷。人是感情的動物,互動好一點、開心,合作比較愉快。如果客戶冷淡,就要檢討如何與客戶拉近關係,關係是要循序漸進的,一旦進門,對方就會好好說有哪些需求。

姜:對員工的照顧的理念?
劉:希望有好的舞台讓員工在上面揮灑,我們的企業理念是安定創新、勤業熱忱、樂在工作、享受生活,我們並沒有唱高調,我希望可以提供安心的工作環境,不造成健康損傷,不做投機取巧生意,大家有開心、熱情的心,熱情才會有動力,樂在工作,讓員工不是冗員,而是有成就感,主管要協助部屬成功,而大家集體努力,就有好的獲利,就有好的回饋給員工,讓員工家裡的人能以他為榮,他也會以公司為榮。員工在公司時間比在家時間長,他可以開心工作,得到成就感、發展,公司也給他好的回饋,讓這樣的良性循環,這是我一直要求自己及與員工互相鼓勵來奉行的準則。

20180929向成功者學習-董事長暨創辦人劉琍綺《第二集》完整節目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