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t’t「透可透可」

by 江 哲維
《iBEING》系列分享
作者:李依珊
2018/05/16

  「A是個省吃儉用的母親,但為了孩子,他總是犧牲自己。難得買魚,也給孩子吃的是魚肉,自己吃魚頭。孩子終於長大成人了,回家吃飯,買了魚頭卻沒買魚身給母親,他說:媽你以前最愛吃魚頭了!」

  天哪……怎麼這故事原來這麼哀傷……

  不曉得小時候從哪聽來的,總之這個故事就印在腦海裡,近日又再次浮現。

  我會有份心情,尤其在面對關係的時候,當想我要說自己思考走過的過程,自己真實的感受(或委屈或對於對方的言詞不舒服,或自己的遭遇)的時候,我不會讓自己說出口,因為心裡認為這是我的選擇,我自己的過程,不需要跟別人說,自己走過自己理解,下次調整、改就好,多餘的是藉口。

  可是有天我發現,面對自我可以這樣,可是面對關係,重要關係,卻不能這樣面對。既然重要關係存在,我還從自我的角度在思考,那起始點是不正確也不完整的。

  但那要怎麼說?

  有一種是江峰姜涵老師都曾經教給我的,面對自己的真實,告訴對方,我現在還沒想到,可以再給我一點時間嗎?而不是當下不回應。回應會讓對方感到自己是在乎的,而不是悶不吭聲的。講完之後,果然關係就是很不一樣~

  延伸這觀念,有一次因為自己的言行男友說了一句對我的批評,可是正因為是愛人的批評,當下自我像是剝離了一樣,產生自我懷疑——我就是他所說的人。當下我必須告訴自己,我不是他所說的那樣,而是有相信的價值,而我正在實踐的道路上,好好面對。我跟男友道歉,是自己的言行造成對方會有這樣的感受與評價。我們兩人把這件事情攤開來說,更發現原來這件事情之前就已經在累積了,只是這件事情太生活,當下心中瞬間的刻印容易被帶過。我們彼此都沒有正視去講自己的真實、困難與想法。我也告訴男友,當下聽到他的批評時,我內心走過了什麼。我們倆一起面對這些後,感覺心更為貼近更了解對方和自己。

  上週聽了姜涵老師空巢期的講座,在場的一對夫妻,倆人雖然思維偏好很不一樣,但心裡面都非常在乎對方,所以一起來參加講座,也願意分享自己的心情。那瞬間我更加體認到老師教導我們的派克醫生說的話「愛是為了滋養自己和他人,願意擴充自我的意願」這句話的意函。

  我的父親是常常把心裡想法放在心上的人,他覺得多說無益,做才是真的,母親也會說,都不知道爸爸在想什麼,都把話放在心裡。其實對於我的父母親而言,爸爸愛媽媽的具體展現就是把心裡的話說出,再做決定,讓母親能一起討論一起找解決找解決方法。

  既然如此,不拘泥自己原本的以為與堅持,那~我們還是來說說吧~

from:作者


  你對於這世界懷有熱情與好奇嗎?你是個求知慾旺盛的人?你希望自己能有所不同?你有感到困擾的事情,但不知該怎麼辦?

  iBEING是我們在一個臉書社團,本社團提供彼此交流的空間,也定時分享各類議題專文。

歡迎點擊下方圖示申請加入。

臉書連結

封面圖源自:作者

相關文章